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九江一中創辦于1902年,往前可追溯至宋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周敦頤所筑濂溪書院,直接歷史一百年,間接歷史近千年,悠久的歷史,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底蘊,養育了大教育的精神魂魄。百年前,它開啟贛北現代教育之先,以此造就千萬英才,不僅培育了許德珩、黃祖洽等社會名流、科學大師,更孕育了“以天下為己任,為天下而讀書”的一中精神。20世紀90年代,它又緊追時代脈搏,走上了還權于生,讓學生自主和諧發展,為學生一生發展打下良好基礎的課程改革之路,腳踏實地地推進素質教育。
勇闖禁區
1977年,首次恢復高考,九江一中高考錄取率為零。這一結果與學校的歷史極不相稱,極大傷害了一中老師們的自尊心。知恥而后勇,從此以后,我校全體教師自覺走上了加班加點的應試教育之路。由于廣大老師的共同奮斗,學校高考錄取率一年比一年好,至九十年代,學生高考成績和錄取率,在九江名列前茅。但是,上述成績的取得是以犧牲學生的全面和持續發展為代價的。1993年以來,新一代九江一中人又開始了他們新的思索,一中人要真正能將“以天下為已任,為天下而讀書”的精神火炬傳承下去,還必須走出高考桎梏,走出純功利主義應試教育的誤區,還教育以本來面目,即教育就是促進人的發展。我們必須從學生的一生的發展的高度,從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的高度出發做教育,辦學校。1996年,第五屆教代會明確提出,九江一中教育培養目標是“三有,四會,打基礎”。三有即“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有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有健康的身心素質”。四會即“會生活,會做人,會求知,會創造”。
新一代一中人還認為實現教育培養目標關鍵在課程。不同的課程結構,具有不同的教育功能,傳統的課程結構不能完成學校培養目標的使命,課程結構必須改革。傳統教育,都是由國家制訂課程計劃,確定統一的課程結構,學校只能執行國家有關部門制訂的課程,教師只能執行國家制訂的教學大綱;可是一中人,為實現學校的培養目標,決定闖入禁區,改革原有的課程結構,構建具有自己特色的課程新結構。
1996年初,九江一中第五屆教代會正式通過了《“自主學習、和諧發展”課程改革實驗方案》,確立了構建“以必修課為主體,選修課、活動課為補充,具有一中特色的較為完備的課程體系”的改革目標。經過半年的醞釀和籌劃,1996年秋,“選修課”、“活動課”走進了一中的課堂。2000年秋,任選課和活動課進一步發展為校本課。新課程就是要讓我們的學生通過必修課,獲得系統、扎實的科學基礎知識;通過選修課、活動課(以后為校本課)拓寬知識面,拓展思維空間,將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習變得豐富多彩。
跋涉前行
任何改革,都會遇到困難,遇到阻力,一中的課程改革一開始就道路崎嶇,困難重重,背負壓力。
1996年9月,選修課、活動課正式開設,每天下午,開設兩節必修課,一節選修課或活動課。選修課、活動課每課時1小時?!皟烧n”學生完全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老師和學習的內容,實行跨班上課,這下學生可樂壞了,他們第一次,在學校享有了學習選擇權,每天下午第二節課后,校園內熱鬧非凡。
但是,長期在應試教育模式下長大的學生,他們缺少自主性、自我調控能力的必要鍛煉,面對突如其來的自主權、選擇權,他們有點驚慌失措。有的同學每天不斷變換學習地點,有的同學還溜到了錄相廳、游戲廳,白白浪費大好學習時間。每天下午的第三節課班主任不得不到各個教學點清點本班人數。不少家長對學校提出強烈批評:“高考、中考競爭如此激烈,其他學校都在為應試而加班加點,唯獨九江一中,不但不加課、不補課還在減課,影響升學考試成績誰來負責任?”他們紛紛打電話希望學校取消“活動課”、“選修課”,回到原有課程結構中去。學校的大部分老師,開始抱怨“活動課”、“選修課”難上,感到不甚重負。課程在學校牽一發而動全身,學校的每一項工作又都涉及千家萬戶。反思當時啟動課程改革,我們為自己的勇氣而感動,同時也領悟到當時準備工作還不夠充分,實際遇到的困難比一開始想象的要大許多。在我們實踐新課程時,實質上是在實踐一種新的教育理念,這種教育理念必然與教師、家長和社會的舊的教育思想劇烈的沖突,一不小心,甚至會激發矛盾。新的課程體系,學生走班,等于課堂具有開放性,對教師評價同樣具有開放性,“兩課”一定意義上對一些老師的權威形成一定挑戰與威脅。我們幫助老師、家長進行轉變觀念準備工作做得不夠,舊觀念成了推進改革的重要障礙。課程改革造成班級組織結構的動態化,對學校的課程管理模式、能力、教師課堂管理水平和藝術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沒有來得及認真研究并提出相應的對策,給方案實施也帶來了困難。課程開發是一項科學性、學術性很強的工作,長期被動地在規定的教綱、教材、教參指導下工作并形成貫性的老師,在沒有系統進行課程理論的學習,沒有接受課程開設,課題研究等專業培訓的條件下要想開出有質量的“活動課”、“選修課”大多數人實在是勉為其難,力不從心。
1997年新學年,家長和部分老師都堅決要求取消“兩課”。正當課程改革面臨壓力和選擇的時候,國家教育部在兩省一市進行高中新課程方案試驗,我校課改方案與這套方案基本思路大致吻合,這使我們深受鼓舞。我們決定,主動承擔課程改革樣本校的任務,加強管理,堅持改革,并在實踐中完善課程改革。
課程改革的壓力、阻力從未消失,時大時小,我們堅持著。2000年,教育部對首輪課程改革試驗進行了評估驗收,我校因出色完成課程改革各項試驗任務,被國家教育部授予了“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試驗工作先進單位”。
隨著新世紀鐘聲敲響,第二輪課程改革如期而至。我校在第一輪課改基礎上,將選修課、活動課、研究性學習等整合成校本課,以“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研究”為重點,將課改引向深入。
2000年至2001年,我校課程改革步入黃金期。2000年學校成立了科研處,科研處負責全校課題研究、教師培訓和校本課的日常管理,從此學校的課程開發與研究有了專門的組織管理機構,課程的研發向科學化、規范化方向發展。2000年,我校被省教育廳定為“校本課程開發與研究”試驗基地,副省長胡振鵬親自為學校授牌。同年,學校制訂了《九江一中關于校本課程開發與研究的若干規定》,課程研發納入了制度化管理。這期間,學校為學生提供了260多個校本課課目,常年開設的就有60多個。開課時,科研處為學生提供校本課開課的“菜單”,班主任和學生班干根據需要選擇課目,同時還允許一些特長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實行跨班級重新組班聽課,學生有了較多的自主選擇的機會。在組織形式上允許大家走出教室,走出校園。德育課、團隊活動課開始實行課程化,陶藝、閱覽、速描、根雕藝術都走進了校本課堂。校本課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同學們更加喜愛,家長也逐步認可。經調查93%同學認為校本課應該堅持開設。2001年,我校高考獲特大豐收,有150人高考總分600分以上,30多人獲650分以上高分,黃金星獲省理科狀元,王靜軒獲理科第9名。這些都為我們繼續進行課改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2002、2003年,我校課程改革再次面臨著選擇。2002年、2003年,九江市高中招生持續擴招,我校由過去的每屆11個班猛增到15個和17個班,同時,教育行政部門取消一中的初中部,限制擇優生在一中就讀的人數,這樣,學校生源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總體生源素質下降,優生比僅占30%左右。新的生源狀況,對學校提出了新的不同要求,家長,而且是許多家長,不斷給學校施加壓力要求學??车粜1菊n,為高考補課提供時間,一些兄弟學校也給了一中壓力,在中考填報志愿時,他們的個別老師向家長宣傳,一中上校本課“是浪費了學生的時間”“是抓的不緊”。老師們也有擔憂,現在定向生比例太大,不能再開校本課。面對又一次強大的內外壓力,2002年、2003年的學校暑期行政研討班一我們連續二次就是否繼續開設校本課,開展認真專題研究,進行了熱烈討論。經討論大家統一了認識,校本課要堅持開設,同時必須提高開課質量?;纠碛墒牵阂婚_設好校本課,代表了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方向,有利于學校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二定向學生學業成績相對落后,產生的原因不應只歸結于課堂學習時間的不足,它與學生的學習動機、態度、作風、學習方法、主動性、自主性都有著內在聯系,個別人也存在智力上的差異,而且大多數學生學習成績就是受制于上述因素影響的。要提高他們的學業成績,不能只靠補課解決。高中學習與初中學習比較有很大差別。高中學習知識的綜合性、抽象性及難度系數大大超過初中,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良好的習慣、綜合品質要求大大提高。若開好校本課,利用校本課在學生的學習動機、情感態度、方法以及自我效能感、自我調控能力等方面有所建術,則更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學習成績的提高。三是從實踐看,自97年以來,我??既敫咝I钤斓膶W生發展勢頭良好,綜合素質強;每年的定向班在高考中有較高的一本錄取率,升學率也沒有因開校本課而受到影響。同時,我們根據學校實際,調整校本課學習內容,即定向班的校本課以方法指導為主;擇優班以知識拓展、學習探究為主。為策應高考招生制度的重大變化——招收保送生,我們將奧林匹克競賽課程的學習、網頁制作、音樂、美術的提高性學習都整合進入校本課。校本課進一步滿足了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要求,并為學生升學獲得更多的選擇機會提供支持。在新的壓力面前,我們再堅定向前邁出了一步,打破年級界線,校本課的教師實行年級交叉授課,保證校本課質量,防止校本課成為必修課堂的簡單延伸。
堅持課程改革,堅持開發、開設校本課。還有其它許許多多的困難。缺乏相應理論的指導,缺少課程理論專家的幫助,教師隊伍不能滿足需要,學校教育資源、九江市地方可直接用于校本課的教育資源稀缺,場地不足等等,嚴重制約著我們。困難、阻力、壓力,這幾年,我們常常有。有守望者般的孤獨和在沙漠尋找綠州的寂苦。但是,我們始終堅定前行。
獨享快樂
堅持進行課程改革,開設校本課,我們收獲的不僅僅是壓力、困難和艱辛,同時也享受到了創造的快樂、成功的快樂,享受到被應試教育和考試奴役、純功利主義教育工作者不能品嘗到的快樂。經過幾年的努力,我?;拘纬闪艘試艺n程為主,校本課程為輔的具有一中特色課程體系。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中,教師隊伍得到了更好的鍛煉,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發展勢頭強勁。
堅持進行課程改革,開發、開設校本課提升了學校生命。學校是有生命力的,生命力在于有現代的教育理念,強烈的自主意識,獨立的教育行為,先進的校園文化,能不斷喚醒教師的主體意識,創造力,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培養出充滿生命靈性的學生。通過課程改革獲得了開發課程的體驗,開發了人力資源,提升了人力資本,提升了學校在未來市場競爭中的核心競爭力。
堅持進行課程改革,開發、開設校本課,提升了師生校園生活的質量。肖川先生認為師生校園生活質量主要可從三個維度來衡量:身必愉悅的程度,內心充實的程度和成就感。教師的工作價值是傳播精神和文化,教師群體對生活質量的追求主要是精神生活,校本課為教師展示自我,張揚個性提供了一個平臺,同時為教師豐富完善自己提供了動力。在校本課的牽引下,他不斷學習,改善或重構自己的知識結構。在開發校本課過程中學會探究,不斷創造,成就需要,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滿足。緊張而充滿激情的工作,他們心靈更舒展,內心更充實,精神更豐富。校本課中教師還獲得了更多的對人的尊重——對人的獨立特性的尊重。學生的校園生活的核心內容同樣是他們的精神生活。師生關系、課業負擔、成就感、自由度,受到關注與重視的程度,教育性活動的吸引力,近景和遠景生活目標的清晰度與感召力構成影響學生校園生活的主要因素。校本課的開設,師生關系、學習方式,學生評價方式都有了重大調整與變化,給學生以全新的精神感受。有同學認為,每天下午的校本課,是每天的心理加油站,在這里,沒有高考的壓力,不需要你尋求唯一答案,老師也變得更加心態平和、親切,課堂氣氛民主和諧。在這里同學們得到了更廣闊的知識視野,插上想象的翅膀,激發了創造的靈感。研究性學習進入校本課,使學生體驗了探索與創造,滿足了被壓抑的創造的欲望。音樂、美術等課目進入校本課,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水平,一些特長學生有了展示自己個性、才能的舞臺,使他們形成了科學的自我認知,辯證地自我評價,避免自我同一性危機,強化了學生對學習的需要,學習更加具有吸引力。
在新的課程體系下,教師的綜合能力有了明顯提高。我校教師,在研究和開發校本課的過程中,走出傳統教育僅僅被動執行教綱、教材的角色,凸現主人翁地位。他們編講義、作課題,對課程功能有了深刻理解和認識,觀念更新了,能力增強了,對教育、教學規律有了更好的把握,教育教學水平明顯提高。一批教師由經驗型向專家型轉變。近三年,我校有多名教師在省優質課比賽中榮獲第一名,僅就“校本課開發與研究”這一主題就發表論文6篇,已編寫校本課講義二十余種。
在新的課程體系下,學生的綜合素養明顯提高。我校學生從應試教育模式下走出來,在新的課程模式下,他們獲得扎實的科學知識基礎,自主意識不斷被喚醒,創新品質同步發展。這些年,我校學生高考成績穩步提升,97年以來穩居江西省前三名。他們撰寫研究性學習論文500余篇,有三篇論文公開發表,其中一篇發表在國家級刊物上。除了一大批同學在各類奧林匹克競賽獲國家一、二、三等獎外,有一名同學獲“三星智力快車”周冠軍、月冠軍;一名同學在“幸運52”攻擂成功,守擂成功各一次。還有同學在江西省中學生演講比賽、綜合能力比賽中榮獲第一名。我校足球隊代表九江市參加江西省十運會,榮獲冠軍,代表江西省參加全國中學生足球聯賽榮獲第六名。大批考入高等學校深造的同學紛紛坦言:九江一中為我們提供了許多選擇的機會和準大學生學習生活的空間,我們有了發展的后勁,進入高校后,面對更為激烈的競爭,大家能保持自信心、平常心,很快地適應生活,進入狀態。
九江一中在辦學的道路上,以她百年名校的大度和從容,敢為人先,堅持走自己的路,正以一種精神折射到她的學子身上,并成為他們終身的財富。
任重道遠
盡管我們在校本課研究和開發的道路上,有所收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校本課的研究與開發是一項持久的創造性工作,校本課的研究與開發才剛剛起步。我們對校本課的規律還沒有把握,校本課還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
我們每年都有開展問卷調查,問學生:“你覺得需要開設校本課嗎?”每次有93%以上的同學都表示“需要”,“你對學校的校本課的現狀滿意嗎?”每次都有不少同學回答“不滿意或不很滿意?!?/SPAN>
我們問老師:“校本課應開設嗎?”,年年還有不少老師說道“校本課還是不開好?!?/SPAN>
我們問學生家長:“學校需要開設校本課嗎?”大批家長紛紛表示“學校不必開設校本課,要多為學生升學考試加課、補課?!敝挥心男┒逃?,深諳教育本質的家長,堅決支持學校開設校本課,而且,因為九江一中課程設置先進,成為他們把子女送到九江一中讀書的直接原因之一。
不難看出,學生歡迎校本課,需要有質量的校本課,教師和家長對校本課的認同感遠不如同學。
如何堅持研究、開發、開設校本課,開好校本課,不斷滿足學生需要,我們必須明確什么是校本課,明確開發、開設好校本課的條件是什么?
校本課,是學校自主研發的,反映學校傳統和辦學特色,體現學校教育資源,滿足學生個性化需要的學校課程。校本課開設好了,就能實現學校辦出特色,學生個性張揚、潛能激活、創造品質充分發展的目標。
開發、開設好校本課,必須滿足三個條件:一是學校的綜合實力,它包括學校領導的具有大教育氣魄,現代教育理念;教師的教育觀念和課程開發能力;相應的場地設備和設施。二是必要課程專家的理論支持。三是當地可利用的校本課資源及教育環境。
由此可見,我們還必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加大培訓力度幫助教師更新觀念,提高課程開發能力,提高教師主動參與課程開發的積極性。加強整合學校、社會教育資源、實施開放的校本課教師聘用制度,加大校本課所需硬件建設,為實現校本課的開放式教學提供場地,為實現小班化教學準備教室。
我們必須加強學校教育理念,辦學思想的宣傳,多與家長溝通,與社會溝通,爭取更多社會力量支持,最廣泛的學生家長的理解、支持。
我們必須加強對校本課的本質及規律的研究,特別是對校本課結構及功能的研究。認真研究校本課的內容結構和組織結構,正確處理好校本課與國家課程,校本課與學生需要,校本課與學校教育培養目標的關系,最大限度地提高校本課的效能。
今天,九江一中的校本課,在江西好像還是大海孤舟一葉,總有一天,校本課會出現百舸爭流的壯闊局面。
我國基礎教育新一輪改革方案已經開始在全國6省市實施。新的課程計劃已經把校本課列入了國家規定的課程計劃,不久的將來,每個學校都必須做到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相統一,學校開設校本課將成為國家要求。
未來的中學教育中,校本課水平將是學校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教師開發校本課的能力,是其重要生存能力之一,也是學校競爭能力之一。學校要辦出特色,教師要形成個性,學生更具創造力,校本課將日益發揮其獨特作用。
盡管我們學校的校本課的研究與開設,又到了一個極其困難的時候,我們還是期望有一天,九江一中的校本課能實現課程內容最大限度按學生的需要安排,組織形式能打破現行班級結構,根據學生興趣、愛好、自由選擇,重新架構形式,學校能開的課,有20甚至10名學生有需要就為他們開課。這就是我們校本課的理想狀態。
“只要翻過那座山,就可以見到大?!?/SPAN> ,我們的心中都要裝著自己的教育信念。
(原載《教學研究與實驗》2004年第2期)
版權所有: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學
地址:九江市濱湖路1號 郵編:332000 電話:0792-8238623 8238625
傳真:0792-8238623